浅探哲学的终极命题

分类:读书
2019-07-25 13:25 阅读(?)评论(0)
  前几天集中读了一小波哲学,包括复旦大学女老师陈果的《好的孤独》、《好的爱情》,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前两本扫特价书的时候看评价很好的样子就拿下了,后一本忘了是什么时候入手,本来因为题目似乎无聊便放在书架上搁置了一阵,直到偶然翻开才叹道险些错过一本好书。
  先把陈果老师放一放,说说《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吧》,作者很陌生,但读他的书时想象中的人设是个功底深厚的学霸,不仅是在于对哲学史的熟识之深和对哲学家各自生平理论的所知之广上,还在于一些跨学科方面展现出来的知识储备,比如心理学和物理学——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很懂,至少写出来的东西足够“糊弄”人、让人觉得他很懂的样子。文笔也是不错,而且很会揣摩读者心思,善于通过设问的方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的引导,增强可读性,也常在恰到好处的地方使用浅俗的例子阐释让人费解的东西,虽然偶尔也有废话或者不恰当的征引啥的,抑或表现出很“臭屁”的样子,但总体来讲还是给好评。对于思考能力不足够强大但又时常喜欢胡思乱想、期待粗浅窥探哲学大殿的门外汉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入门读本。
  本书的优点在于较为全面的以时间为轴捋了一遍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发展结点和哲学家,让非专业的人可以大概了解一下所谓的大师都有哪些,人类对于一些终极命题的思考过程和理论演变。但读书的时候自以为顺理成章、自然发展、每一阶段都看懂了,但读完了又发现很有些混乱,并没能够真正的实现思想上的紧密跟随,也便没能把那些精华理论透彻理解并内化为自身所知,读过就忘,奇怪拗口的西方人名字更是记不住又老搞混,所以还是没能清晰的建立起知识体系,这还需要更多的阅读来不断反复巩固,并真正让自己的脑子跟进去、思想扎进去,随之思考,而不是仅停留在完成任务式的匆促阅读。话说我读哲学读到兴起的时候就跟老妈说我又立志在以后(也许是中国真正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更普及、学习成本更低的时候吧)尝试去搞一个哲学或是心理学的学士学位,或即便没有正式学位,但至少完成一整个成体系的相关科目的本科课程的学习,实现同等学力吧——这又一次表明了我想要深入文科领域的美好愿望,但不知其根源成因是否在于想“打脸”高中年级主任说我“没有文科思路”的隐秘心魔……anyway,如果以后有机会深入再说吧,然而现在还是一头雾水的门外汉,get不到哲学的精髓,仅就目前来说,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也主要是在后半部分甚至最后几章中,这其实也是作者一开始就提到的,本书的贯穿始终的精神宗旨也正在于有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哲学终极命题的思考。
  思考内容权且再放一放,先再简单说一下陈果老师的作品的感受,然后再揉在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对陈果老师没有了解很多,也没有去查,仅从书中自述感觉应该年纪不大,也许也是80后?总之大致应该跟我们算一代人,加上性别相同,所以思维或经历上也有很多的共鸣,读她的书时经常(有点舔着脸说……)觉得自己和她有相像之处,倒不是说三观一定很合,至少在于从小喜欢思考这件事上(——于是这又成为我悔恨自己为啥没去研究哲学的一个情绪激发点)。常常痛恨自己想的太多,以为正是因此走上了抑郁的道路,特别羡慕那些吃饱了干活、干累了睡、睡醒了接着干的农民或工人们,总以为他们不会思考太多(当然也许人家也思考,只是我的偏见和低估),不会去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他们只是“活着”,活得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为了温饱和养家而辛勤、默默的承受人世的一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从不质疑也从未止步。而我却不停地想杀死自己的脑子——整天用来胡思乱想没有半毛钱卵用伤春悲秋杞人忧天怀疑一切而且动不动想不明白就不想活的脑子。所以为啥觉得读这几本哲学会让自己感到一些愉悦,也许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看到了一些仿佛跟我有些相似的人们,满脑子不停歇的奇思异想奇谈怪论,却可以安于此道甚至善用此道、以此为荣乃至成就伟大,这算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吧,毕竟孤独的思考并不与怪咖、杞人忧天、无病呻吟、性格孤僻等直接划等号,恰恰相反,可以是很可贵的修心,也可以是很美的!
  陈果老师的三观很正,虽然偶尔有些论述让我本人不是很喜欢,觉得有些幼稚浅显而废话了,但不能否认说的都对,所谓的“浅显”,大概也是因为是一些自己很早就知悉和认同的东西,不免有些老生常谈了,但考虑到这书针对的受众是刚成年的大学生,便觉得还是很好,年轻人如果都能读读这本书,能读得进去、耐心读完,哪怕只是吸收或认同其中的一部分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些许提升,便是好的。我自认为自己的人格还算是比较高尚的(又不要脸了呃……),但有些年轻人确实欠缺一些教育、滋养和引领,有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道德润化。
  顺便插一句,陈果老师对爱情的理解有些神圣,由于本人缺乏实际经历所以难以判断是否有夸张成分,但毕竟还是树立下了一个让人神往的目标。反正可遇不可求,只是静静的等待后半生还是否有机会一尝滋味,是否能有朝一日叹一声“陈果老师诚不欺我”,哈哈。
  好了,终于可以开始说关于“人活着为了什么”的事了。写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为了记录自己近来对此受到的一些小小启发,但前面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都快忘了本来要写啥、也都没有信心自己还能有力气写多少的篇幅了……勉力为之。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神经病所以才老想“我究竟为什么活着”,才会因为仿佛一直缺失目标而活的没有动力,甚至想过不如结束生命,因为活着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啊。读了这些书之后的感受是,首先,我应该从“我有病”这一归因中解脱出来,并不是因为有病才这么想,而是人——或者至少很多人——都会这么想,我绝不是特例也不是奇葩。“当人意识到人生没有目的的时候,对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没有目的的现实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让人产生荒谬感。”“我们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询问,渴望别人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 实际上就是想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的,祛除虚无主义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其次,很悲剧的一个事情是,作者给出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理性领域是无解的,“要么去求助心理医生,要么就没有答案了”。作者用整个哲学史的长度展现了一代代哲人的孜孜以求纷纷成空,这让我明白了,以我的资质,更是不可能想出什么终极答案,不可能真的致力于把想明白“我到底为什么活着”作为让自己解脱释怀然后享受人生的一个努力目标了。所以呢?无法避免的会去想,又注定永远不可能想明白——或许这就是我必须让自己泰然处之的现实,又或许永无止境的去全力追寻意义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另一个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的启示是关于选择与责任。这恰好因为前些天又犯了一次病,晚上跟老妈大哭大闹自己的人生何其失败:一方面说自己没有在23岁结婚生子这件事如何成为人生的转捩点,从此失去一切奋斗的动力,乃至成为否定甚至想要毁灭此生的终极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又被指出从小到大并没有展现出对尽早结婚成家的强烈的愿望表达或任何行动。一方面说自己始终渴望和尝试叛逆,比如高二突然想读文科、报志愿突然不想报清华、大三不想保研等等,但每次都被拢回到正道,以至最终爆发为非退学不可的大叛逆;另一方面又被指出从来没有真正的坚持自我,家人并未真正形成阻挠但每次都放弃了自己的诉求,而那些诉求本来可能就是不合理的,即便最后终于冲破了牢笼,退了学,却依然没有找到什么有效的生活方式,不能不让人怀疑只是“为了叛逆而叛逆”、“只破不立”的。我一边在沉痛诉说着自己渴望叛逆、渴望破除循规蹈矩生活的长期企盼,一边又在埋怨自己没有活在父母专制的家庭中,甚至羡慕那些包办婚姻、安排工作的父母们,幻想自己如果在年轻时候嫁了人、又做着一份别人帮着找好的工作,就可以很快乐安稳的过完一生。这不能不说是超级的分裂,矫情,不讲理,和,“作”。
  因此当作者讲到哲学家萨特的时候,有一针见血之感:他反对一切不愿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借口,指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哪怕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既然有选择的自由,也就要对任何一种选择的后果都负责任”。是的,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归咎于父母、家庭、环境、背景都是相当荒谬的,妄图以各种借口逃避负责更是极其可耻的,必须自己做出决定,并对任何的结果负责——这是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关于人生意义和选择与责任的问题,陈果老师在《好的爱情》中也有相通的论述,给了二次锤击心灵和二次巩固观念的机会。真的累的写不下去了……就允许我偷懒把部分有启发的书摘直接贴在这里吧(等以后有空再更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自己的思考):
——还有一种苦,叫灵魂之苦,或许你衣食无忧、无病无灾,但是你莫名感到孤独和虚无,这种茫然与压抑说不清道不明,空洞抽象却如影随形。物质之苦与精神之苦往往可以找到具体的原因,而灵魂之苦最大的苦正在于其原因不明,因为原因不明,所以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改变。
——有一天当我们真的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除了生存与竞争,还对什么充满热情。
——我们所认为的“自由”,其实只是从一种不自由过渡到另一种不自由之间的那个短暂的间歇、那个可怜的喘息。我们所理解的“自由”更像是两次监禁之间的一次短时间的放风,只是对某种“不自由”的逃避和对抗。
——自由没有规定形式,自由的秘诀在于,不管你过的是何种生活,你都发自内心感到轻松自在、乐在其中。 真正活得自由,不代表你要活得多特别,你可能看起来跟大家活得一样,但是你这样活,不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活,也不是因为大家都不这么活。你这样活,是因为你喜欢这样活,因为这就是你发自内心想要的生活。自由或者不自由的根本,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这么干”,你是否心安。你走这条路,不是因为很多人走,也不是因为从没有人这么走,这些都是影响自由的杂念。你走这条路,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想走,因为这是你的路。
——真正自由的人,如果你做到了这三点,你会发现你的心态永远是安宁的,因为你想清楚了,你决定了,所以你愿意担当。
——自由的力量,实际上就是选择并担当的力量,也就是一种勇于舍弃的力量、一种敢于承受失去的力量。这条路也很好,那条路也很好,当我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其实我是放弃了一条美好的路,放弃了一种美好的可能。所以选择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意味着一种得到、一种收获,其实从更深层来看,它还意味着一种舍弃、一种失去、一种有所不为。选择,就是得我所得,安我所舍,这才是自由。
  最后修改于 2019-07-25 13:4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