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畅淋漓的论“大龄剩女”

分类:读书
2019-07-30 18:33 阅读(?)评论(0)
  先说题外话,近来另读了几本还算值得的书,但写笔记细讲的欲望又不够,带一笔。《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收录一些金融地产大佬的基于个人经历回忆的演讲,其中大多都是知青一代,并不指望真的把他们作为人生偶像来学习,但看一看的好处是了解一下那些我以为很有名到不屑去了解他们的人,会有些讶异和颠覆的部分,多少收起一些自己的不屑和不耻,虽不见得对他们的人品多赞赏,至少保有一些些的尊重和敬意。《父与子》这个漫画好像久仰,因特价上了多看的购买排行榜就入了看看,挺有意思,尤其是了解作者生平后,更感笑中有淡淡的哀伤,喜中有薄薄的惆怅。《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也是久仰,拜读一下,说实话是读得很有些辛苦……故事结构比较错综,描写细致而又繁复,大约是我不懂欣赏,所以尤其是前半程简直是强忍着痛苦读下来的。但到后面,当对风格、人物等略微适应且随着情节急转刺激后,才算有了些投入,但总体还是囫囵吞枣,只对个别特别可怕或特别荒诞的情节有些印象。还是那句话,是我不懂欣赏,但感觉上应该是一部不错的书,只是可能需要去再看看别人的解读什么的会理解得更深入吧。
  今天说的主角是《单身时代》。前段时间跟老妈去三里屯书店玩了一圈,无意翻到了这本书,还是老妈提醒我的(这里有个前传,就是某天跟老妈大叹自己应该试着找些写那种独身女人的传记之类,让自己认识到孤独终老也可以活得好,而不一定非得“不嫁人毋宁死”……),后来发现电子书降到免费书币可以cover的价格,便欣喜的入手了,并迫不及待的读完了。
  首先记一下掩卷时的感受吧……是有些希望落空的失望的,因为作者在结尾里交代了书中几个主角的“下场”,无不以美满恋情或婚姻告终,所以这不是能劝慰我“孤独终老好得很”的作品啊……
  但这毕竟还是一部津津有味的作品,作者的三观让我十分认同,这个美国人很爽利很直白又很幽默,好恶分明,喜怒形于色,无论是对某些渣男的讽刺鞭挞还是对某些不平等的国家、组织、政策等的口诛笔伐都让人禁不住拍案叫绝。感觉本书是在以社会学学术论文的钻研态度非常全面和严谨的讨论了中国“剩女”的成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她都能覆盖,而大家忽略或者想的不够深入的深层原因她也都能言之成理。从家庭、文化、历史、经济、政策、国情、心理、国际横向对比等几乎全方位的角度来讨论为啥适婚女人找不到对象这个问题,可谓鞭辟入里(呃这里有没有乱用成语?不管了)。
  上面比之为“学术论文式”其实并不完全确切,只是为了强调我所感受到的作者在资料收集和立论分析上的全面严谨精神,但其实它一点也不枯燥,从作者的记者这一职业角度来看,应该更像报告文学吧(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啥叫报告文学……),反正就是讲故事讲的生动,例子选取的很有代表性和区分度。在北京工作几年就能这么快速的大致把握中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作者的聪明、勤奋和能力真是让我佩服,何况还要兼述日本、韩国、新加坡(当然还有美国)等其他国家情况,看得出确实是在这个题目上做了功夫的。个人觉得这本书挺值得读——不只是大龄剩女们,其他人也同样有可能得到启示,毕竟社会共识的分毫转变都是需要落实到每一个社会分子的个人转变上的,有些不合时宜的理念确实需要得到扭转,这不仅仅是与单身女人结不结婚有关,更是同样影响到更大范围的国计民生,我想这也大概是本书译题为单身“时代”的原因吧——从剩女不愿意结婚的“小问题”透视整个时代的一些必然发展趋势和特征。
  单身女人看这个有什么好处呢?我理解最大的好处大概是可以给自己的“嫁不出去”找一些客观原因来减轻自我的负罪感以及病急乱投医的慌乱感吧……当然,客观归因的解脱并不等于可以完全逃避主观责任,作者其实还是多少提示了一些有助促成婚恋的方法可供作为实践上的努力和“整改”方向,而且感觉作者还是相信每个女人都可以、也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真的吗?也许吧。但无论如何对于越来越高龄的我来说这也实在是越来越困难的。反正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妨心底保存着微弱的火种,但又做好悦纳无论过成啥样都行的自己的准备,勇敢的走下去就好了。
  最后修改于 2019-07-30 20:0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